您的位置 : 趣阅文学网 > 资讯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王以轩杨坤无广告免费阅读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王以轩杨坤无广告免费阅读

时间:2019-03-25 17:05:24编辑:访烟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小说介绍了王以轩杨坤之间感情纠葛的故事,王以轩,25岁,黑龙江人,高中文化,京漂,现租住在北京北部城乡结合部。他白天在北京各大影视基地做群众演员,晚上在地铁站摆地摊赚生活费。我们在上岛咖啡店里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谈话作者文笔超好,人物真实生动,情节描写细腻,值得一看。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 第六章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 免费试读

1.清除头脑中错误的生活概念

我们怀疑过一直被自己奉为人生圭臬的名言吗?我们怀疑过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与教导吗?我们怀疑过自己心中偶像关于成功的忠告吗?

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些东西。特别是那些已经被成功人士验证过、被誉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准则,我们更是笃信不疑。他们的规劝和警告,成为我们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于是,我们不假思索地在亲人、偶像、朋友、老师等人画好的条条框框里小心行走,为的是避免失败,避免受伤。

为此,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了以下这么多词语和句子:痴人说梦,异想天开,自不量力;做人要本分,做人要老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勤劳有好报,人之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成功有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教育我们走路的走路,过桥的过桥,骑马的骑马,癞蛤蟆不能惦记天鹅肉。

懂规矩、懂事、乖巧、听话、服从的人,一直被公认为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我们不知不觉地接受并习惯了这些标准,也拿这些标准衡量自己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这样做,是自己的真实需要吗?是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吗?未必!

回首往事,静心地想一想,我们几乎就是在一些人的否定中长大的。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总不是最好的;无论我们如何尽力,老板总能找到不足的地方。我们一旦有与家长、老板相悖的想法和做法,就会遭到无情的扼杀或镇压。在这些人眼里,年轻人的任何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一定会失败的。

美国心理学界的专家们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什么人伤害你最深?调查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高居第一位的是“父母”,第二位是“兄弟姐妹”,第三位是“孩子”。

父母,兄弟,姐妹,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的人,怎么会成为伤害我们最深的人?其实想想,也就是身边这三类人,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是最有权利帮助我们做选择、做决定的人,都热衷于从自己的角度、经验、认识、立场去判断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习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把容易的事情搞烦琐,让我们感觉到,实现自己的想法都会非常艰难,以此证明他们的权威和正确。其实,任何的人建议,都是以他们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还冠冕堂皇地说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

老板教育员工习惯上纲上线,说这是大局观;教授给学生讲课,都讲得晦涩难懂,以显示自己学问渊博;成功的人谈成功,拿N多例子证明自己的成功是多么地艰难和不可复制。

我们现在做事之所以总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想赢怕输,和我们先前接受的教育、头脑中固化的理念有关系。我们从来没有勇气问问自己,那些被我们奉为真理的东西真的就那么正确吗?一些所谓的真知灼见都能行之有效吗?人生的成功就那么遥不可及,只属于天才吗?

事实上,我们认为自己不能做的,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被我们认为很难的事情,是因为不敢去做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进入剑桥大学,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企业家和世界知名人士。在韩国时,这些人被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他们的成功事迹几乎被传成神话,使他觉得这些人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可是,当这位韩国学生见到这些伟大人物时,发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他们走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和常人无异,气质和举止甚至还不如普通的讲师和教授。

这些被韩国人顶礼膜拜的伟大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经常到校园里的咖啡厅喝咖啡,闲聊,读书和看报。为了接触这些心目中的伟大人物,他便经常去这些咖啡厅,找机会与曾经被他奉如神明的人交流、聊天。

出乎他意料的是,通过接触,他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财富神话的人都非常普通,只不过是幽默风趣一些,能随心所欲地把深奥的学问与生活中浅显的事情巧妙结合,让即使没文化的人都能听明白。

在这些人眼里,一切都不神秘,一切皆有可能。即使谈到他们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没有让人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他们看来,他们之所以取得成绩,只是因为他们做了而别人没做,绝对不是他们能做而别人不能做。

通过和这些伟大人物多次接触,这位韩国学生对他们有了深刻的了解,得出的结论是:任何成功并不是常人所不及,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也和常人无异。

这时他才意识到,在韩国学习期间,他被那些国内所谓的大家、大师、成功人士和富翁们欺骗了。那些人面对年轻人时,总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晦涩难懂,把年轻人渴望的成功说成难如登天。他们这样做,只是在他们取得成功之后,怀着龌龊、阴暗甚至是卑鄙的心理,把他们的成功难度夸大,以此博得年轻人仰视和崇拜。他们担心年轻人获得了成功的捷径取得更大的成功,使他们的光芒不在。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认为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畸形心理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研究课题,写成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

布雷登教授阅后,既吃惊又高兴,他认为这是心理学方面的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却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目前还没有人把它作为课题大胆而深入地加以研究。

对于韩国这种畸形的成功怪论,教授深感忧虑。于是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已经成为韩国总统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部论文在韩国出版后,畅销不衰。这本书使韩国年轻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接受的一切,重新定位自己的将来。他们意识到,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纠正自己小时候学到的那些不正确东西,彻底清除已经植入骨髓的精神垃圾。

成功与智商、学位、出身、机会、付出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我们对某种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我们的时间和智慧,足够我们圆满完成一项使命。我们身边一些人没有成功,只是因为他们不是被吓怕了,就是什么都没想做,或者做的事情太多太杂。

那位重新定位成功的韩国青年,用自己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论断。他回国后经过努力,最后成为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中国有一句古话:“听人劝,吃饱饭。”如果我们的一生仅仅是为了吃饱饭,那就凡事听从别人的意见。我们要想在今生有一番成就,一番作为,确实有必要真正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检查一下盛装知识和经验的包袱,看看哪些才是真正正确、健康的东西。

2.人生的游戏不能存盘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一个行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从起点出发,以不同的角色走出与出发点最大的直线距离。谁离自己的出发点直线距离越大,谁的人生就越精彩,越成功。

我们都是行者,每天都要主动或者被动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遗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漆黑的夜里摸索着前进,身后的路只能记在心里,面前的依旧一片茫然。我们看不见前面是高山还是沟壑,是沼泽还是森林,但是,我们必须要向前行走。也只有不断地向前行走,我们才会拥有与出发点的直线距离。

人生不仅仅是路难走,还会遭遇别人挖下的陷阱、虎豹豺狼的袭击、雪雨冰霜的眷顾。不论我们多么疲劳与厌倦,只要还活着,就得面对。

我们活着,就是活在路上。

人生好像一片漫无边际的荒原,我们只能提着一盏微弱的小灯行走于呼啸的寒风之中,最大限度地远离自己的起点,并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我们手里这盏灯,只能照亮前方一点点路,而抛在身后的路,又恢复无尽的黑暗。一阵狂风吹来,还会把我们手里的灯吹灭。

最可怕的是,即使我们不断地向前走,也可能会重新回到起点,让我们与出发点的直线距离为零,不论我们实际上走了多少路程。

在这片无垠的荒原之上,有路,但是路上却有无数的岔路口,以及无数的坎坷。只要一念之差,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一失足就会掉进万劫不复的悬崖下面,遭受灭顶之灾。别说我们走了多久,也别说我们走了多远,对不起,已经gameover(玩完)了,我们再也没有可以翻身的机会。

所有人手里都没有行走地图,也不是每个人手里都有指南针。在数不清的路口,一切都靠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如果我们走错了路口,便缩短了离起点的距离;如果我们走对了,前面就会有扩大与出发点距离的平坦大道。

这就像找不到工作的我们,身处陌生的大都市,站在熙熙攘攘的城市大街上,面对匆匆忙忙的来往行人,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归属,有谁需要自己做点什么。我们不知道别人在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怎样做才能忙起来。

都市上空的阳光很灿烂,却驱除不去我们心里的黑暗。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一直行走在水面上,没有留下任何脚印;自己在哪里,去哪里,连自己都不确定。现在我们才明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现在有用的都没有做,对现在没用的却做了很多。潇洒的过去换不来坦然的现在,迷茫无助的现在更看不见清晰的未来。

上大学时,我们应该坐在教室听课的时间里,却选择了坐在寝室里的电脑前,玩着各种新鲜刺激的RPG(角色扮演)游戏。游戏,就是我们那段生活的全部。

在游戏里,我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是谁,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人,可以让自己从弱小变得无比强大不可战胜,一切都在自己的随意之中。即使我们玩游戏的技巧不熟练,对游戏规则很陌生,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一次次地玩下去就会熟练,一次次地摸索就会熟悉。即使因操作失误让游戏很快结束,也不要紧,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我们在玩RPG游戏时,就没有意识到,人生就是游戏,游戏也等同于人生。之所以说两者相似,现实中的我们和在游戏中选择的角色一样,都是从弱到强,都是要离开起点奔向目标,都是在黑暗中寻找正确的路,都是要战胜路上的险阻,都是要闯难度递增的一关又一关。

人生和游戏虽然相似,却又有实质性的区别。我们愿意玩游戏而不愿意面对人生,是因为一个完整的游戏,没有规定我们在多长的时间内必须成功,在游戏中我们可以随意挑选扮演强者或者弱者。就算是我们的选择、操作完全失误,代价不过是“胜败乃兵家常事,请大侠重新来过”,我们可以重新点击游戏,接着玩。

游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存盘,每一次都可以从已经正确的地方开始。即使我们在新游戏中选择错误,操作失误,甚至失去了性命,都没关系,还可以回到存盘的地方接着玩。因此,在游戏中,任何失误和失败都无关紧要,我们总能找到正确的办法过关,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人生中,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是强者或者是弱者。我们有什么装备,获得什么样支持,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出生在豪门权贵家庭是我们的幸运,出生在贫困弱势家庭也只能接受。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要想改变不如意的自己,就得选择离开自己的起点,用自己的行动取得与起点最大的直线距离。

人生都不是无期限的,从出生那天起,唯一能够定论的就是有一天我们会死亡。从出生到死亡这段时间,就是我们人生的期限。我们必须在这段时间里,在漆黑不见五指的夜里,选择正确的路,用正确的办法通过所有关口,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完成这些任务不是无限期的。我们可以把错误的过程归零重来,失败后重新来过,但代价远比第一次开始要大,因为人生的失败意味着失去——失去时机、失去支持,但是属于我们的时间,不会因为我们做与没做、正确或者错误而停止消逝。

在有限的人生之中,我们还不能像玩游戏那样可以把正确的从前存盘。当学习、工作失败时,就意味着我们以前所有的努力已经前功尽弃、一败涂地,能收获的就是经验和教训。那时我们能做的选择,要么从头开始,要么彻底放弃,不可能拿出以前的存档重新开始,使自己省时省力地获得另一个成功的结局。我们的决心能回到从前,但是我们的资金、团队、时机就不可能复原。

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每个时间段都有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完不成就会成为一种要用更高代价偿还的高利贷。在一定年龄段中,我们必须要把这一年龄段的任务圆满完成。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不可能让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人,通过时光的隧道回到从前,将一切推翻,重新来过。

成功的人,都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失败的人,都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假如人生可以存盘的话,无论结果是什么,只要我们不满意,就可以回到我们做出错误选择的地方,选择另外一条路。

很遗憾,人生不能存盘。无论我们有心还是无意,只要做错了,就无法回到发生错误的地方重新开始。我们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可以再来。一旦选错了,后果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我们可以从游戏中感悟人生,却不能把人生当作游戏。因为游戏能存盘,而人生不能。

3.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必须前行

有一个美国人,从小练弹钢琴,一直练到成年,也没有在钢琴方面取得像样的成绩。为了糊口谋生,他只能混迹于城市里的各个酒吧,为酒吧里懂音乐和不懂音乐的人弹钢琴,以此赚点散碎银子。他厌恶这样的工作环境,可是他认为自己除了弹钢琴以外,什么都不会做。

一天晚上,他又到酒吧里弹琴。有一个粗俗不堪的有钱人似乎故意让他出丑,说自己实在不想听他弹琴了,想听他唱歌。

他从来没有唱过歌,认为自己五音不全,于是非常客气委婉地推辞,并表示歉意。可那个财大气粗的有钱人非让他唱,否则就要砸场子。

酒吧的老板不想得罪自己的大主顾,更不想遭受损失,便冲着他喊:“你要是想拿到工资就唱,否则滚蛋!”

哪一方他都惹不起,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只好应付差事似的唱了他生平第一首歌。他用自己独特的发音方法演绎了《蒙娜丽莎》。唱完后他才发现,自己唱歌的声音竟然是那么独特,那么唯一。从那以后,他开始尝试着去唱歌。最后,他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唱表演艺术家。他的名字叫奈特·金·科尔。

我们都说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但是在初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当中能真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的人,几乎是微乎其微。就算是已经成功的人,他们也是在进入社会之后,通过不断地去尝试,去调整,最后找到与自己天赋相吻合的、最适合自己做的事情,然后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原因就是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别人安排。父母安排、单位领导安排,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一种妥协。在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生存比发展更重要。

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我们,对任何职业基本上都是一无所知。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很多看似复杂的工作,我们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我们身上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旦我们习惯了一个环境,一个团队,就很难再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毕竟,我们生来就不是雄心万丈、野心勃勃的人。

奈特·金·科尔明知道自己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但他却认为自己除了靠弹钢琴赚钱之外,再无其他生存技能,只能在酒吧里给那些乐盲、文盲乃至流氓弹钢琴。要不是那个粗俗的家伙想让他难堪,老板逼他只能做两种选择,他肯定还不知道自己有唱歌的天赋,声音那么有特色。

看来,在拼爹时代且战且退的我们,在没有人逼自己的情况下,自己也得逼自己一下。千万别说自己不行,厚着脸皮到陌生的行业进行尝试,或许还能发现自己就有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本事。

我们都会对陌生的环境、一无所知的行业存在恐惧感,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尝试。不要因为喜欢才去做,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神交,也没有那么多一见钟情。什么事情只有接触才会熟悉,才会产生爱。这一点我国科技领域那些专家的成功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现在我国国防水声科技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有很多国防水声专家已经成为国际水声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我国准备开展国防水声事业的时候,这些人还是大三、大四的学生,根本就没听说过还有水声这一学科。更滑稽的是,他们很多人认为,水声就是研究水里的生物。

因为国防的需要,这一批不知道什么是水声的人,从一无所知、一无所有开始,经过不断地研究探索,不断地取得了连他们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的科技成果。他们竟然成为国际水声合唱队里的指挥者。

有人会说,那些人都不是普通人,而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可比性。但是我们回想一下,在改革开放之初,那些下海经商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都是一些没有上过大学,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好工作、好单位,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够养家糊口的人。他们被生活所迫,不得已去摆摊卖东西。

正是这群没有文化、对经商一无所知的人,现在却成为大集团的领导者,成为令现在年轻人趋之若鹜的人。

有一个环保领域的研究员A,才三十多岁,已经主持了很多大型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现在A已经是国内环保领域非常杰出的年轻科学家了。他的学生,有的已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看到他现在取得的成绩,我们一定会认为他一直都是优秀的人,但事实上他并不是。

A在高考的时候,由于没有发挥好,被三流大学一个毫无前途的化学系录取。他的化学成绩是最差的,学着就头疼。看着师兄师姐毕业后在社会上流离失所的惨样,他便认为自己彻底被时代抛弃,被同龄人落下了。于是他就破罐子破摔,索性不再努力,上课时无精打采,听课时心不在焉,经常逃课,喝酒,泡网吧,处女朋友,本着混个文凭的想法打发日子。

他的系主任是一位老教授,见A这样混日子,经常劝导他应该好好学习。而A的理由是,在这个没有人知道的破大学里,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他已经不期望拿着这个大学的毕业证,在就业难、难就业的时代,在社会上和同龄人的竞争中取胜,因为他已经来不及了!

系主任听罢,笑着说:“对于什么都没有真正经历的人,任何预言和判断都可能出错,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我不想和你就咱们大学和你的专业争论。不过,你下午有时间的话,就到我家去一趟,我想让你帮我一个忙。”

傍晚的时候,A来到系主任家里。他没想到的是,系主任竟然要自己陪他买豆芽菜。

满脸狐疑的A跟着系主任来到菜市场一家卖豆芽菜的摊位前,系主任问A:“咱们买这家的豆芽菜吗?”

A仔细看了看那家摊位上的豆芽菜,又细又长,还带根须,买菜的人看一眼都摇头远去了。那家的豆芽菜尽管再便宜也无人问津。A摇摇头说:“到另一家看看吧。”

在另一个卖豆芽菜的摊位前,A发现这家的豆芽菜短壮鲜嫩,且无根须,购买者众多。系主任也在这里买了一些。

回来的路上,系主任问A:“为什么两家的豆芽菜会不一样呢?”

A想都没想,回答道:“产品的好坏取决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豆子的品质。这就像我们学生,同样一个人,毕业于名牌大学和野鸡大学,在社会上会得到不同的认可。”

系主任没有和A争辩,转身把A带到这两家生产豆芽的作坊参观。让A感到惊讶的是,这两家作坊的生产设备、工艺、选料、营养配方居然是一模一样的。这是为什么?自以为聪明的他找不到答案了。在同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豆芽品质为什么差异巨大呢?

系主任指了指另一家豆芽生长器上压着的一块石头说,那就是唯一的答案。

系主任接着说:“咱们学校的声誉确实不好,但这里不是你学习的终点,你依然可以去读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后。但是你现在应该做的,就是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这两块石头放在自己的背上,逼迫自己负重前行,把自己培养成优质的豆芽菜!”

来自底层社会的我们,不怕一无所有,就怕撑不死饿不着,守着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工作不做他想。守着鸡肋似的工作不甘心,扔下鸡肋似的工作还担心自己输得伤痕累累,前进怕有狼,后退怕有虎。一个等等再说,就让我们一直卧在社会底层,一动未动。

我们虽然无资本无支援,但是有青春有热血,所以我们要有理想有作为。我们已经无法后退,只能背负起各种压力,负重前行。初入社会,我们有将近十年可以尝试的时间。在这十年里,一团泥巴,通过我们不断地学习、尝试和补充,可以把它捏成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一无所有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本,没什么可输的,所以我们敢于大胆尝试,即使不成功,我们输掉的不过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赢得的可能是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精彩世界。

4.原地踏步,就等于拱手认输

A、B两个人去深山里旅游时,看见一只饥饿的大黑熊凶猛地向他们扑过来。毫无疑问,大黑熊已经把他们视为那天中午的美餐。

A发现了远处的大黑熊,撒腿就跑。B却放下背包,取出一双轻便的运动鞋。

A催促B说:“你想找死吗?快跑啊!”

B不慌不忙地穿上跑鞋,说:“不要急,会有时间的。我换上鞋再跑也不迟。”

A继续催促说:“在这样的山地里,即使你换上跑鞋也跑不过黑熊啊。”

这时候B已经换好跑鞋,飞快地跑到A身边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饥饿的大黑熊从后面逼近,此行目的就是想吃人填饱肚子。他们两个人,谁都跑不过大黑熊。结果必然是有一个人被黑熊抓到,另一个人就能死里逃生。

遇到同样的危险,结果却不同,原因就是他们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不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我们在职场里,肯定不愿意一个月换一次工作,都希望自己在满意的公司里获得稳定的工作;退一步讲,即使是离开公司,我们也希望是自己主动辞职,而不是被动地被公司辞退。同理,没有一个老板愿意每个月都更换公司里的员工,他们希望员工能够持续稳定地在公司做下去。

遗憾的是,现实中,在我们当中还是有很多人频繁地更换工作,还是有很多公司不停地解聘和招聘员工。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不愿意这样做,却不得不这样做。我们因为找不到好工作而郁闷,用人单位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员工而发愁。

我们到一家公司应聘时,公司如果看不到我们的能力和潜力,觉得我们不能为公司提供某种服务,一定不会录用我们。每个公司的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入职公司后,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证明公司录用自己没有错,证明自己不会让公司失望,那么老板就会有办法让我们失望。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福利院,不会养活一个对公司毫无价值的人。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员工必须应该明白:如果我们给予公司的贡献居于众员工之后,同样是处于危险之中。因为老板不但希望我们尽职,更希望员工卓越,绝对见不得我们拖后腿。

公司付出同样的薪水给员工,员工回报给公司的效能却不一样。在这个用人单位处于买方的时代,每个公司自然都希望员工物超所值,讨厌员工与公司一对一的交换。

完成公司布置的工作、工作的结果让公司满意、工作的结果给公司带来惊喜,这是我们做一项工作后,可能给公司带来的三种结果。

假如公司要开除一名员工,提升一名员工,那么开除的往往是勉强完成公司布置任务的员工,提升的则是经常能给公司带来惊喜的员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是稳定和有保障的,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保证自己的工作稳定而且不断提升呢?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员工,我们只有用更好、更高、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中多努力一分,就会离最好更近一分,也就更安全一分。

在公司里,我们面临一件事情存在诸多变数时,都应该扪心自问:当裁员的“大黑熊”来临时,我们是不是处在离大黑熊最近的位置呢?我们要想离裁员这只“大黑熊”远一点,就得跑在其他员工的前面。我们身后的人越多就越安全。

没有人知道公司哪天会裁员,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公司是否能够离开自己。当我们对公司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时,我们必将成为公司最不愿意失去的人;如果我们在公司里可有可无,毫无疑问,我们将成为公司无关轻重、随时可以替换的人。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位高薪。能否做到这一点,不在于公司,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程度。假如我们想坐稳现在的位子或者还想谋取更好的位子,就应该时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裁员的“大黑熊”随时都可能出现在自己身边。如果公司缺少高素质的员工,就会丧失市场竞争力;如果我们不努力,必然就会丧失在公司生存的空间。

不论我们以前的业绩如何,不论我们曾经为公司做出什么,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们的工作效能如何。如果我们在今天、在现在的位置上依然浑浑噩噩,与公司进行简单的脑力与金钱的交易,那么我们就是离危险最近的人。

在别人进步的时候,我们没有进步,我们就已经落后了。落后必定被动,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们永远无法准确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今天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可以把简单的工作变成惊喜还给公司。这样的话,我们即使不是跑在最前面的人,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个。

5.挫折和痛苦是守卫成功的门神

自儿童经少年、从青少年到青年,是我们身体、心理逐步成长、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痛苦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身体会受到各种疾病、灾难的袭击,心理会饱受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矛盾、利益冲突折磨。

没有人愿意面对痛苦,但痛苦却是我们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的一部分。不是我们选择了痛苦,而是痛苦选择了我们。学会如何接受和面对痛苦,是我们一生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父母也是经历了我们难以理解的痛苦而成熟的,其中包括让他们刻骨铭心的痛苦。当我们跨过生命之门之后,父母绝对不希望我们经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痛苦,于是他们主动为我们解决一切,规避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我们不再遭遇他们因年轻、因成长而经历的曲折和挫折。

幼年时,我们生病了,父母焦急地带我们去医院看医生。医院,是所有儿童恐惧的地方。去了那个地方,就意味着要吃苦口难咽的药品、要接受针管刺入肌肉的痛苦。我们用挣扎、哭喊拒绝去医院以及去医院后将要承受的痛苦时,父母却安慰我们说,“不去,不去,我们去姥姥家”,用这样的哄骗办法,把想逃避痛苦的我们带到了医生面前。

当我们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拿着注射器的护士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打针后痛哭不止时,我们拼命挣脱。父母一面死死地抱着我们,一面安慰我们说,“我们不打针,绝对不打针”。我们自认为能侥幸逃过一劫时,父母和护士却脱掉了我们的裤子。结果,我们不仅要接受痛苦,还要接受绝望与无助。

在小时候我们就认识到,痛苦到来之前,总是伴随着令我们防不胜防的他人对自己欺骗,或自己欺骗自己的侥幸,最后我们依然不得不被动地接受痛苦的到来,让我们一点应对痛苦的准备都没有。

深爱我们的父母,从未告诉我们成长是痛苦的,目的是使我们“健康”地成长。即使是我们做错了事,遭到他们的惩罚,使我们被迫承受痛苦,他们也会告诉我们痛苦是一种惩罚、一种代价。如果我们不想痛苦,就不要做错事。

在这个世界上,不犯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或者指望别人为我们做。这也是我们经受一点挫折和打击,就变得胆怯、脆弱、消极,不敢接受任何挑战和尝试,最后由平凡变为平庸的原因所在。然而,如果我们不做事、不经历,又怎么可能成熟呢?又怎么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呢?

于是,我们在自己变得无能时,都会埋怨自己的父母——埋怨父母没有把自己教育好,不能给自己创造好的生活环境,不能给自己留下用之不尽的财富……但是,即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抱怨父母,但父母对我们的需要爱莫能助时,彼此接受的只有伤心和失望。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帮助,都是无私而尽全力的。

我们不能正视痛苦,只因为父母以错误的方式爱错了我们。我们永远不可能要求父母像前印度总理甘地夫人那样,教育我们如何认识人生中的痛苦。世界上一切都可以选择,惟独父母和孩子不能选择,这也是我们和父母的痛苦。

前印度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母亲。作为母亲,她知道自己有责任帮助儿子认识到,成长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有一次,12岁的大儿子拉吉夫因病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拒绝承受手术痛苦的拉吉夫,医生准备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转移他的注意力,还委婉地安慰他说手术并不痛苦。

甘地夫人看出善良医生的意图,上前阻止了医生。随后她来到儿子床边,严肃而平静地告诉儿子:“你要想彻底摆脱疾病带给你的痛苦,就必须接受手术带来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我们不期而遇,但你可以选择用手术来解决。手术后肯定会导致你要承受几天痛苦,但手术痛苦的代价是彻底摆脱疾病带给你的痛苦。这两种痛苦都发生在你的身上,谁也不能代替你受苦,因此你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去应对,哭泣和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

手术前后,拉吉夫都没有哭,也没有喊,他坚强地忍受了这—切。

我们的问题,永远是我们的问题,父母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不会帮我们一辈子。这就像甘地夫人说的那样,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痛苦,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代替。我们能做的,就是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积极采取应对的办法。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有梦想、有追求,并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采取行动时,痛苦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面对难以抗拒的诱惑,要忍受成功到来之前的寂寞,要接受人为和非人为的种种障碍,要为判断、选择失误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痛苦的。这些痛苦,远远大于我们小时候打针吃药的肌肤之痛,孩童蹒跚学步时的头破血流。

面对如山似海般的痛苦,是消极地逃避还是勇敢地面对,这将决定我们的人生是黯淡还是辉煌。这时候,一定要记住,我们之所以痛苦,那是我们获得新生之前的阵痛,要坦然接受,微笑面对。

微软公司之所以由两个人的作坊演变成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是因为在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重要一条就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不断地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接受别人的责问和批评是痛苦的,但是所有微软人都乐于接受,因为这是制造出优秀产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每个人、每个产品都不可能毫无瑕疵,必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这是一种痛苦。如果微软人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痛苦,那将是微软用户的痛苦。失去客户的痛苦,就是大于等于微软人失去生命的痛苦。

微软播放MP3音乐产品Zune上市之后,在微软公司产品界面设计的讨论社区里,研发人员就遭到全公司各个部门的否定,甚至是***裸地批评。很多人毫不顾及设计者的情面,说他们设计的东西与苹果公司漂亮的ipod相比,简直就像一块丑陋的砖头……

这对播放MP3音乐产品设计部门来说,是无比痛苦的,但是他们坦然接受了这种痛苦,微笑着接受大家提出的意见,不断地改进,最终推出了近乎完美的产品。

我们追求成功、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伴随着自己想到的挫折和痛苦,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顺利。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承认失败和成功、幸福和痛苦是一对连体婴儿,我们想得到其一,必得接受其二。

人生是一场麻烦不断、困难不断的漫长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处于主动、被动的大大小小的战斗从不间断。有时候是我们给别人制造痛苦,有时候是别人给我们制造痛苦,总之痛苦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只要我们还活着。

6.身边常备“责任”这剂良药

生在现实而又势利的社会,父弱家贫人穷的我们,心理普遍会变得敏感而又脆弱、自卑而又偏激。再加上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爱憎分明,往往导致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个环境,无以复加;恨一个人或者一个环境,恨之入骨,恨得彻底。

这种爱与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很多选择,包括选择工作和朋友。

恨一个人还好说,不理他就是了。恨一个工作或者一个环境就比较麻烦,但是对于把尊严、面子看得比天还大的我们来说,好像也没什么,只要自己感觉憋屈,受不了委屈,大多会选择收拾行李走人。此处不留爷,必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大爷去栽树。

人生最大的乐趣,确实就是与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职场上,我们很难选择谁做自己的同事,做的工作也未必是我们喜欢的。如果不喜欢就放弃的话,我们只能选择做一只职场里的鸵鸟,不停地跳槽,跳到最后连自己都讨厌自己。

其实反思一下,我们从出生那天开始,就一直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不喜欢的环境里生活或学习。比如,我们可能有粗暴愚昧的父母,有一个弱势贫穷的家庭,身边会有劣迹斑斑的同龄人,考进失望的学校,学自己讨厌的专业……

这些我们都忍受了,为什么就不能包容和接受工作中的老板和同事呢?

我们容易喜欢或者憎恨一个人,表面上看这是我们的性格问题,其实是我们有无责任感的问题。

因为渴望无拘无束,憎恨背负压力,我们最讨厌的词汇就是“责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有了责任就会失去自由,有了责任就会失去自我。不能自由、自我地活着,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的自由和自我,这个连上帝都做不到。万能的上帝再仁慈再伟大,也无法满足我们每个人的要求。

假如你是上帝,当三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都想娶这个姑娘为妻。作为上帝的你能同时满足三个人的愿望吗?结果只能是有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另外两个人选择放弃,尝试着成为别人的丈夫。

这是责任,爱一个人的责任,爱自己的责任。

其实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责任是世界上医治所有创伤的良药。如果我们背负责任,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和行动,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在舞台上不仅会失去自己,还将失去让自己成为明星的机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针对“只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有所作为”的话题展开调查研究。他走访了世界100名在不同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人,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其中有61名执行业牛耳者说,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当初非常喜欢做的行业。让他们取得辉煌成绩、获得名利的行业很多是他们当初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的。

为什么61%的杰出人士竟然在自己不感兴趣、讨厌、一无所知的行业里做出让人仰慕的成就呢?难道是被调查的这些人是全才?或者他们有着过人的天赋和超人的适应能力?还是他们善于改变善于接受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艾尔森博士又走访了没有接受调查的各界精英。出人意料的,这些人也一样,他们现在从事的工作也不是父母期待的、自己理想中的职业。不过这一次博士加了一个为什么,那些行业精英给出的答案居然惊人的相似。

那些人说,尽管自己做着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责任使他们在自己不喜欢的行业里坚持下来,是责任使他们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取得了那些成绩。

其中纽约证券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耐克的经历,让博士找到了所有疑问的答案。

耐克的父亲是美国著名的演讲家、深受美国民众尊重的畅销书作家。耐克从小就非常喜欢文学和创作,并把父亲当作自己的偶像,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像父亲那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去改变别人的命运。

让耐克没有想到的是,高中毕业后,一所知名的财经大学录取了他,学的是国际贸易。优秀的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让耐克把优秀视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不论何时何地,他都要做优秀的人,包括在这个他不喜欢的大学里学习他不喜欢的专业。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各科成绩优秀,把文学创作当作业余爱好。

由于他在学校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毕业的时候,被学校作为唯一的保送生,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连想在经济管理上有所作为的人都可望而不可即的MBA。后来,他又以震惊华尔街的论文,获得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现在耐克已是美国证券业界知名人士了,他的言行直接影响着美国股市。现在年薪已经五千多万美元的耐克在接受艾尔森采访时,依然不无遗憾地说:“假如生活可以重来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我的年薪和职位,像父亲那样接受别人赠送的鲜花和掌声,我想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为自己没有成为作家、演讲家而成为金融家、投资家遗憾!别看我在金融界可以呼风唤雨,但是我至今为止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和社会角色。”

艾尔森博士为了让耐克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很直接地问道:“既然你被自己不喜欢的大学录取去学习你不感兴趣的专业,你为什么不放弃重来呢?为什么还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被保送攻读MBA学位?到后来你为什么还能写出震惊华尔街的博士论文?你为什么在自己厌恶的行业里成为年薪五千多万美元的职业经理人?”

耐克听到艾尔森的质问,耸耸肩,双手一摊,似乎很无奈地说:“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十有八九不受我们个人主宰。上帝把我放在那个位置,我能做的就是把那个位置上的工作做好。这是上帝的旨意,也是我真实的社会角色,我没有任何借口不做到最好。我不喜欢是我个人的事,但我若扮演不好自己已经穿上行头的角色,那就不仅仅是我个人的事了。我不能因为那是我不喜欢的角色就放弃、应付或凑合,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那是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想美国的年轻人都应该在NBA球场上或者棒球场上,而不是在公司里,那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最后耐克语重心长地说:“责任,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创造一切。”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成功,这句话是对的,但也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我们有幸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确实容易让自己富有***和动力,能更彻底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处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才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事情。

在法制社会,没有人会强迫我们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是阴差阳错,由于各种我们无法左右的原因,使我们无法随意更改现实对自己的限制,不得已进入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为了生活从事并不十分理想的工作。

既然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选择,就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被选择。任何牢骚、消极、懈怠只能是害人误己,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公司、对社会的不负责。我们唯有把该做的工作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与明智的选择。

作为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我们只有具备了“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的高度责任感,才能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做好,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共事,才能取得连自己都无法预料的成功。

7.实现梦想的最佳时间是现在

比尔是美国著名的音乐人,他制作的唱片深受年轻人喜爱。在他的麾下,有多名年轻人成为全美乃至世界上的超级歌星。很多梦想成为歌星的人,都渴望投到比尔的麾下,因为他似乎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比尔从小就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吗?不是。比尔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公司上班,待遇也不错,可是他无论想什么办法,都不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的梦想是做一名出色的音乐人。他为自己如何成为一名音乐人,制订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可是公司要求比尔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工作、吃饭、睡觉几乎占据比尔每天的全部时间,让他根本没有时间实施自己成为音乐人的计划,于是他索性把计划搁置下来。他觉得,成为一名音乐人,仅仅是自己的一个理想,能不能实现连自己都不能确定。即使能实现,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

有一天,比尔结识了一名词作家麦考尔,两个人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麦考尔的歌词写得非常好,有几首歌词还被好莱坞著名导演采用,曾经红极一时。通过交往,麦考尔知道了比尔的梦想,也知道了他现在在做什么。

有一天,麦考尔问比尔:“你想过没有,五年以后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好好想一想,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比尔想了想说:“五年后我要做成两件事:一、我要制作全美畅销的唱片;二、能在一家著名的音乐室工作,与世界一流的乐师一起制作唱片。”

麦考尔反问:“你对此非常确定吗?”

比尔坚定地点点头,他认为五年后自己真的应该那样生活。

麦考尔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看看怎么才能实现你的目标。第五年,你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发行;那你在第四年必须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约;第三年最起码要拿出一部让唱片公司满意的作品;第二年你一定要有不错的作品开始录音;第一年一定要把准备录音的所有作品全部编曲,并筹备排练的工作;第六个月你必须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改好,然后自己逐一筛选,确定哪些更好;第一个月你必须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成;第一个星期你要先列出一个完整的清单,确定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曲子需要完善。”

说到这里,麦考尔反问道:“比尔,如果五年后实现你必须实现梦想的话,你下个星期一要做什么呢?”

比尔还没有回答。

麦考尔接着说道:“如果你想在五年后在一家著名的音乐室和一流音乐人一起工作,你在第四年内就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录音室。在第三年内你可能会先跟音乐圈子里的人在一起工作。在第二年内你不应该住在这里,而应该搬到有着浓重音乐氛围的城市纽约或洛杉矶。”

第二年,比尔辞掉了工作,来到了洛杉矶,并通过麦考尔的帮助进入音乐圈子。在麦考尔与他谈论上面所述话题的六年后,他已经在一家著名的音乐工作室工作,他的唱片开始畅销全美。

从比尔成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树立目标很容易,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也不难,难就难在我们立即采取行动,把计划落在实处。

事实上,在我们忙于生计的同时,坚持每天都向目标靠近是很难的一件事。我们人生的重大目标,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才有实现的可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不能一蹴而就。有时候我们就会想,既然罗马城不是一天能修完的,现在我们还有好多事情要处理,自己确实很累很忙,把目标往后放一放也无所谓。

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搁置,既要忙于工作中烦琐的杂事,还要朋友、同事一起闲聊、玩耍嬉戏,保持正常的社交关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向目标靠拢的行动计划全都忘到脑后了。

身处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面对很多事情,我们不是想得太少,而是想得太多,而且对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东西、消极的东西、负面的东西想得太多,最后让这些东西逐渐积攒成山,足以压垮自己。望着眼前臆想出来的高山,我们觉得自己根本无法跨越,于是便选择退却或者逃跑,或者干脆趴下不动。

我们的父辈不成功,他们的价值取向很难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又穷怕了,想赢怕输,导致心态很容易被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干扰,尽管那些事情与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我们总对自己说,最近工作上的事情特别多,什么事情都得自己经手,一是没时间,二是精力不够,整天忙得手脚朝天,累得要瘫痪。等以后有时间了,我再好好学习,好好锻炼自己也不迟。

我们一直以这样的方式告诉自己,其实也是在骗自己。反思一下,我们说自己忙,确实是如此。要说没时间,那是真的吗?我们是不是每天在工作完成之后,便习惯性地泡在网上跟别人聊天、打牌或者看电视?是不是晚上和朋友出去吃饭,一顿饭吃几个小时?是不是玩电脑游戏一玩就玩到天亮?

事实上,我们干什么事情的时间都有,就是没有真正实施计划的时间。我们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足,而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目前所在的这家公司、在这个社会、在这座城市、在你喜欢的行业是什么位置,自己又想到什么样的位置上去?

我们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就永远找不到让自己放心让自己满意的位子。

其实成功的人与没有成功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成功的人把自己想到的都做到了而已。他在与我们一起坐车的时间里思考问题,他在我们聊天玩耍的时候学习,他在我们认为没必要珍惜的几分钟里为自己要实现的目标努力。就这样,他成功了,我们没成功。能成功的人,不一定是聪明的人,但一定是勤奋和刻苦的人!

社会上各种诱惑那么多,我们容易找到各种理由和借口,让自己接受自己的放纵,接受自己随波逐流。对自己的不努力不上进,没有任何反思和羞耻了,接受了,麻木了,正常了。

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连理想的工作都找不到了,自己已经被时代被社会淘汰出局了,想努力也来不及,才知道后悔,才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多么的悲哀。然而,那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从不以我们为骄傲的下一代说,“孩子,要努力,不要过老爸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太苦了”。但很多残酷的事实提醒我们:望子成龙不如望己成龙!

在人生目标没有实现之前,我们千万别觉得自己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随意浪费,什么事情以后再做还来得及。一晃一年,两年,三年……等我们三十五岁之后,精力不在,***不在,有想法没办法,也只能重复自己无比厌恶的日子,一眼就能把自己一辈子看穿!

我们年轻时这样,年迈时必然会那样!

8.蜕一层皮就获得一次成长

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已经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出娇嫩的身躯。

寄居蟹见状,非常紧张地提醒道:“龙虾,你犯什么傻啊?怎么能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放弃呢?没有外壳,那些大鱼会一口把你吃掉的!看看你现在弱不禁风的样子,急流都能把你冲到岩石里去,到那时你不死才怪呢!”

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道:“谢谢你的关心!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以此换来成长的空间。我们也只有放弃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大更坚固的外壳。现在我们选择面对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变得更强壮,更强大!”

寄居蟹听罢,羞愧难当。它们因为害怕承担风险,整天四处寄居躲藏,换来平庸的稳定和安全,却从未想过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壮。龙虾与自己的身价之所以有天壤之别,也可能是源于此吧!

因为自己天真幼稚,年少无知,我们在走入社会之前,都会有很多想当然的想法,认为社会和社会上的人,都应该诚实守信,遵规守纪,彼此尊重,平等相处,公平交易。但是在我们真的踏入社会后,发现社会竟然与自己期待的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我们的一切看起来都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不论是对的还是错的。

即使对社会、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我们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不适应而不断地去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环境。可以说,越是与我们理想中环境相符合,越是不利于我们的成长和成熟,越不利于我们判断人和问题。

在社会这个大集合里,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背景、没有退路的小分子,因此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自己所在的环境,而且还要力争与环境做到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毅力、坚忍力、分辨力、应变力等很多能力得到提高。

当然,这里讲的做到和谐统一,不代表被环境同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随波逐流。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以实现自己人生终极目标的前提下,坚持自己做人处世的原则,知道自己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

因为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和家庭因自己而变得更好。因此,不论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征服欲望,有永远争第一的想法。不论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力争做到完美,让自己的能力在某一个平台上充分地得以展示与释放,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目前这份工作是我们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自身的惰性,社会上的诱惑,会让我们在工作期间养成好多不良的习惯,其中就包括依赖和依靠的习惯。我们明知道这种习惯是千万要不得的,但是,它们又是我们防不胜防、难以摆脱的吸血鬼。

我们一旦被这个吸血鬼附身,身体和大脑就会变得异常慵懒,就会不断地扼杀自己的***,对一家公司一个组织无比的依赖,进而失去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能力,认为自己离开这些组织和这些人,就生存不下去。所以,我们就把自己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毫无上升空间的工作上,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已经彻底僵化的的平台上。

我们要想不泯没在众生之间,在拥挤的社会金字塔底层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自己离开谁、离开哪个组织都会过得很好的信心,也必须要为自己能驾驭、掌控一个团队而不断补充能量。

既然我们已经无路可走,那么我们最有权利为自己修一条新路。

我们经常习惯犯的错误就是,只要自己还能应付所从事的工作,只要工作环境还可以,获得的收入不上不足比下有余,老板暂时还没有对我们说不,我们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工作单位存在依赖感。

一成不变的生活,机械重复的工作,会让我们逐渐变成为工作而工作的木偶,不再有***,不再有想法,就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一样。

这是被贫穷吓破苦胆的人容易犯的错误。因为穷过,知道贫穷会让我们毫无尊严、毫无底线地做出各种违心的选择。我们一旦解决了温饱进入小康的生活状态,或者是达到工作和生活的满意状态,我们的惰性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意识到的话,等到新的危机出现时,毫无应对准备的我们只能成为埋单的牺牲品。

“身处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尴尬状态时,更需要我们拥有不断追求的***和魄力。我们生来自身就带有惰性和依赖性,特别是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待久了,我们自然会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即使在熟悉环境里没什么太大的收获,只要稳定,只要能拿勉强糊口的收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想离开那个环境的,这是人性弱点之一。

我们当中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沦为温水中的青蛙,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失去征服欲和创造欲,变得平庸麻木,对生活采取维持和凑合的态度。

经过在职场里的磨练,在社会江湖上的捶打,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与刚毕业的时候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候,我们可以与公司的老板讨价还价,而且低于现在这个待遇我们就不要去做,最起码在工资待遇上应该是这样,否则就自己做!

在缺少真正尊重的时代,我们拿自己当人看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9.给达成目标一个期限

很多人对这段话依然记忆犹新: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是我没有好好珍惜。现在想想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一定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出自周星驰主演影片《大话西游》)

当自己爱的人离我们远去成为别人的新娘时,我们说出这样的话,可以被称为“情圣”;如果当我们上了年纪,觉得自己已经对这个时代无可奈何的时候,说:“曾经有很多美好的计划摆在我的面前,可惜我从来就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现在想想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自己说:‘马上行动!’如果一定要给实现这个计划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最多三年!”

如果我们现在就那么做,将会怎样?

作为出身社会底层来自弱势群体的我们,目前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有大把可以挥霍的时间。这的确是我们的资本,事实上往往会被我们浪费,并输在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年轻和时间太富裕。

因为自己年轻,我们总觉得做什么都来得及。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就会对自己说,“等我到了他那样的年龄,一定会比他强,比他更富有”。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地该玩玩,该乐乐,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等明天再说。

明天成为我们走向人生地狱的阶梯,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顺梯而下,不知不觉中便走到人生的终点。那时,当我们看自己两手空空的时候,说什么都晚了。也只有在那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才是这辈子骗自己最苦的大骗子,骗了自己一辈子。那么多近乎完美的计划,只要当时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并马上行动,都可以实现,自己就会成为另外一个人。遗憾的是,我们给现实那些计划的期限是下辈子。

我们有一个计划是好事,但必须要给实现这个计划一个期限,到什么时候必须完成。只有那样做,这个计划才会成为我们从卧室爬到天堂的梯子。

假如我们实现一个计划必须是四小时、四天、四周、四个月或者是四年,否则就会死亡,那么我们一生将会实现多少个计划呢?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海獭觅食的时间只有四分钟,潜水觅食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不在四分钟内捕捉到食物回到海面,回不到海面就被淹死;要不就是捕捉不到食物,捕捉少了就会冻死,捕捉不到就会饿死。

海獭生活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周围的冰冷海域中,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它是由大约在五百万年前移居到海边,栖息河川的水獭进化成海獭的。因此它不像其他海生动物那样善于长时间潜水,它每次潜水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分钟。

海獭生活的地方异常寒冷,它只靠两样东西抵御严寒:一是它身上长着茂盛密集的毛;二是靠每天吃掉大量海鲜产生大量的热量。它是世界上食量最大的动物。这么说,并不是它一次吃的东西最多,而是它一天必须吃三分之一体重的食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成熟的海獭体重约为六七十磅,它每天至少要吃到十几磅到二十几磅的海鲜才能保证不被冻死。

海獭的头很小,身躯肥胖,前肢短而***,后肢长而扁平,趾间有蹼,呈鳍状,适于游泳和潜水。海獭主要生活在海中,仅休息和生育时上岸,甚至睡觉时也在海里漂浮。它们几乎不到陆地上活动,也从不远离海岸。夜晚,它们能在海面上过夜睡觉。与其他海兽相比,海獭的游泳速度算是比较慢的,每小时仅十至十五千米。

海獭主要以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动物为食,所以它经常潜到海下三至十米处活动,有时潜到五十米深的海底寻找食物,能潜水的时间至多是有四分钟。它要想活命,必须对每个四分钟好好地把握和运用。

正因为海獭非常清楚自己捕猎的时间有限,每天至少要捕捉多少食物,所以它每次潜入水中之后,都会立即锁定自己捕捉的目标,然后以简单、快捷、实用的办法抓捕猎物,一秒钟时间都不敢耽误。抓到猎物后,它必须要在肺里的氧气用完之前返回海面。

在大海里,海獭捕捉食物,可以说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是它的四分钟观念,让它在那冰冷的世界得以存活。

有人会说,我们和海獭没有任何可比性,它仅仅是捕捉猎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去做,没完没了的琐事,没完没了的烦恼……我们是有想法没办法,有骨气没脾气!

假如我们像海獭那样,一天中的每个四分钟都决定着自己的生死存亡,那么我们肯定不会抱怨半个小时,发一个小时的牢骚,心情不好等明天再说……

如果我们至今依然无所事事,原因不是我们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我们没有切实的危机感,总觉得一切还来得及,明天再做也不晚。我们在选择时犹豫不决,在机会前患得患失,结果便是混了一天又一天,混了一年又一年。

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输得起,这种说法没错。但是,我们不能把“混”和“输”这两个概念混淆了。“输”是有了计划,在实施中失败了;“混”是没有计划,或者有计划没有实施。输没什么可怕,我们输一次就离计划的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

作者:砍柴人类型:都市状态:已完结

王以轩,25岁,黑龙江人,高中文化,京漂,现租住在北京北部城乡结合部。他白天在北京各大影视基地做群众演员,晚上在地铁站摆地摊赚生...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