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趣阅文学网 > 资讯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王以轩杨坤未删节在线阅读全文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王以轩杨坤未删节在线阅读全文

时间:2019-03-25 16:56:15编辑:冰萍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中主要人物有王以轩杨坤,是作者砍柴人创作的一部十分精彩的出版小说,目前正在微阅云连载。全书主要讲述王以轩,25岁,黑龙江人,高中文化,京漂,现租住在北京北部城乡结合部。他白天在北京各大影视基地做群众演员,晚上在地铁站摆地摊赚生活费。我们在上岛咖啡店里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谈话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 第三章生在意料之外,活在奇迹之中 免费试读

1.接受命运的错待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跟踪调查,证明社会上有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3%的人几乎都成为各界成功人士,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60%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剩下27%的人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自己投胎的错误。

如果投胎这件事确实存在,它肯定是一门技术活,而且技术含量还很高。这种活,早一天不行,晚一步不可,必须在正确的时间走进正确的生命之门。

如果我们投胎名门或者豪门,绝对可以谢天谢地谢人,还可以再搭三台大戏了。因为草根奋斗二十年,都不如我们出生那一刻的啼哭。

如果我们干好投胎这趟活,一切都妥了。我们可以随心购买任何标注价格的东西,在网上随便晒一件东西,就足以让很多人捶胸顿足;我们可以拥有最给力的人脉,别人只能在电视里看见的人,却与我们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遗憾的是,对于投胎这趟活,我们确实干砸了。出生那一刻,我们不仅没有掉到福堆上,还掉进深不见底的穷坑里,所有人都是我们的债主。

这口穷坑,我们爬了20多年,手还没扒到坑沿。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回到坑底重复父辈暗无天日的生活,还是咬牙爬到天堂呢?

尽管我们身心疲惫,父母的期望一直在那里,只增不减;尽管我们力不从心,妻儿的需要一直在那里,只多不少;尽管我们透支生命,自身的劣势一直在那里,只涨不消。只因为投胎的错误,引发了所有麻烦几何级裂变,让我们感觉活着比死还难!

但是,只要我们选择活着,就得坦然接受命运的错待,就得进行狼狈的缝补,就得从穷坑爬到天堂。这是我们对父母的交代,这是我们对妻儿的使命。即便我们不能成为他们的骄傲,也不能成为他们难以启齿的人。

古往今来,受到命运错待的人有很多,我们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我们必须做其中最成功的一个。贫穷和弱势,就是我们血战到底的理由。

如果我们渴望花开似锦的春天,那么就先狠狠拥抱滴水成冰的冬天吧。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命运一直反复地和他开玩笑,甚至肆意玩弄他。他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进而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化险为夷,把劣势变成优势,把仇人变成贵人,最后功成名就。

这个人,就是清朝开国六大亲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经历清太祖、清太宗、清世宗三朝,活到五十七岁(在当时满人中已经算作高龄)。他三十七岁受封和硕郑亲王,四十五岁与多尔衮同为辅政叔王。尤其在他晚年,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死后,备极荣光。在清初诸王之中,他虽不是最知名的,但绝对是最幸运的。

济尔哈朗十二岁时,就目睹了努尔哈赤把父亲舒尔哈齐囚禁致死,把大哥阿尔通阿、三哥札萨克图处死。后来,他又目睹皇太极把二哥阿敏以荒唐的罪名终身囚禁。可以说,济尔哈朗与努尔哈赤家族,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济尔哈朗并没有被仇恨蒙蔽,而是清醒地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凭他的个人力量,根本无法与大权独揽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抗衡。如果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异于以卵击石,使整个家族遭到血洗。

济尔哈朗放下仇恨,选择追随皇太极,成为皇太极得力的“五大金刚”之一,帮助皇太极在争夺汗位中获胜。

阿敏虽然身为镶蓝旗旗主,位居大金国大贝勒之位,却不识时务。皇太极已经把他列为实现大权独揽的绊脚石时,他却不愿意改变自己态度专横、生性鲁莽、口无遮拦、四处树敌的弱点,最后成为皇太极的整治对象,被终身囚禁。

哥哥被无端整治,济尔哈朗没有舍命为哥哥辩护,因为他知道这就是政治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只能成为毫无价值的炮灰。他率领诸弟和侄辈一同发誓,承认阿敏罪有应得。

济尔哈朗的明智之举,不但保全了家人,还使自己继承了阿敏的庞大家产和人口,成为镶蓝旗旗主。

正因为济尔哈朗能坦然接受现实,一心想爬出父兄挖的深坑,使他处事精明而审慎。在皇太极主政的17年里,他从未受过任何惩罚,仕途上一帆风顺。这个现象,在当时的官场之中,没有之一。

皇太极死后,六岁的福临即位。济尔哈朗被公推为第一辅政王,多尔衮为第二辅政王。

多尔衮本来与皇太极之子豪格竞争皇位,他为了照顾各大集团的利益,避免内战,无奈之下才让福临即位。

在清政府之中,无论个人能力还是利益集团的势力,多尔衮都远在济尔哈朗之上,而且他想大权独揽的野心众人皆知。在各个方面均不占优的形势下,济尔哈朗甘拜下风,主动让出第一辅政王的位置,甘居多尔衮之后。

多尔衮成为不是皇帝的皇帝后,罢黜了济尔哈朗的辅政权力,爵位由亲王降为郡王,把他踢出清政府的权力中枢。对这些不公正的遭遇,济尔哈朗不但选择了隐忍,还带兵远征。

各种欲望膨胀到极限的多尔衮,只活到了三十九岁。他的利益集团在他死亡之后,便土崩瓦解。济尔哈朗却成为当时朝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的亲王。于是,他果断出手,联合诸王打击多尔衮集团,把大权归于福临。

清算多尔衮集团之后,济尔哈朗集清政府最高权势于一身,可是他没有主掌朝政,而是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因而获得善终,后人世袭亲王爵位直至清朝结束。

十二岁就掉到人生大坑里的济尔哈朗,通过调整自己、掌控自己、驾驭自己,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强权叫板,才不会被仇恨、利益、强权、险恶的生存环境所左右,总是能做出正确的进退、取舍,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从济尔哈朗曲折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的仕途可以看出,身处劣势的人,只要选择“宁可强得让人羡慕,也不能弱得让人可怜”的生活态度,就能练就缩骨神功,就能从社会狭小的缝隙中钻出,成为别人仰视的人。

我们一直埋怨被别人困在一个无法突破的境域里,其实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到什么地方去。我们一直渴望着开心快乐,可是我们却一直被自己和别人制造的麻烦纠缠。

只有坦然接受自己目前的生活囧途,我们才会在这个境遇中冷静地寻找突破口,再进入到自己喜欢的环境里去,过自己希望过的生活。

或许由于命运的错待,我们这块金子被埋进土里,没人在乎,我们的价值等同于一块石头。不过这也没关系,只要我们从土里钻出来,见到太阳,金子就会发光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从土里钻出来。

如果我们不是金子,就一定要给自己加一些元素,让自己的头脑与身心发生化学反应,使自己在时间和空间的锤炼下,变成金子。

不要埋怨自己没有机会!没有机会的时候,是因为你还没有能力驾驭机会,这时候你能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耐心地完善自己,从细节上为自己赢得机会做准备。

活着,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一个人想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着,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在活着的过程中,不断地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并且直到离开这个世界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只要我们接受自己的劣势,不找借口,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不断地获得正能量,即便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也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我们可能走得不远,但是我们必须要站起身来,向前走。每向前走一步,我们的生活境遇就会有着惊人的改变。

能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口袋,还有我们的脑袋!

2.说和做,永远都是两码事

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在老师严规铁律的限制下,我们作为社会的新生一代,一直都在规规矩矩地成长着。然而等到步入社会时,我们却发现曾经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自己,不知道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做什么。

不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不了解社会的真正需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典型特点。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一直被“计划”成长,一直行走在一条条胡同里,只有一个方向,只能向前。当我们走到胡同口时,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片茫茫无际的大草原。

大草原上,似乎没有路,似乎哪里都是路,只要走下去,我们的身后便形成了路。这对于在引领、扶持状态下长大的我们来说,面对一片没有脚印的前方,还能走得毅然决然吗?不可能。长辈们教导我们说,做任何一个选择,都不能轻率,要做充分的调查,要经过成功可能性的论证,要寻求经验丰富的人的指导,这样才能少失败或者不失败。

别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来说,真的有用吗?书本上的成长原则对每一个人都行之有效吗?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则故事。

三个平时关系非常要好的结义兄弟,不小心一起掉进井里。井非常深,三人在井下做出多种努力之后,均告失败。生命垂危之际,有人听见他们的呼救,把一根绳子扔下来。由于求生心切,他们同时抓住绳子向上攀爬。

三个人好不容易爬到井深的一半,却听见上面的人喊道:“绳子太细了,先下去一个人,不然你们谁也爬上不来了。”

三个人绝望了,怎么办?谁都想爬上去,谁都不想看着好朋友死。几秒钟后,其中一个体力差、估计自己爬不上去的人松开手,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好朋友。

好朋友的死让两个人悲痛万分,咬牙继续向上爬。爬到离井口还有三分之一距离时,上面的人又喊道:“绳子快断了,只能拉动一个人。”

眼看体力即将耗尽,再回到井底,根本就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样的,谁也不像第一个人那么慷慨了。上面的人不停地发出警告,但两个人都不愿意松手。生与死,就差这几步,谁会心甘情愿地放弃呢?

在上面的人发出最后一次警告的同时,爬在前面的人不再犹豫,一脚就把下面还在考虑的朋友踹下去。

对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说法。

哲学家说:第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还活着;第三个人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

佛学家说:放下即是得到。第一个人放开了绳子,得到了升华;第三个人抓住了绳子,却最终堕落。

******说:第一个人升入天堂,第二个人进了坟墓,第三个人下了地狱。

商人说:第一个、第二个人死了,第三个人最终爬上去了。

成功学家说:为什么不一个一个地爬上去?不行吗?

故事只是故事,可以有多种假设,是用来让人们思考的;现实就是现实,是要人们正确思考正确选择的。理想和实现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说永远比做容易得多。在没有巨大利益冲突面前,谁都会谦让,但是一旦处于生与死的选择上,是非就不会那么鲜明了。

任何一件事情,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结果是不一样的。立场、角度、观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每个人都会因价值取向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取舍。

我们的父母、老师总是向我们强调一些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的甄别方式,书本上,电视上也在不停地向我们灌输着正义与非正义的论调。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判断和行为。

不得不说,一些建议和忠告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但是一些看起来非常正确的指导,却成为植入我们骨髓的精神垃圾,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羁绊,阻碍我们的成长和成功。

井下的三个好朋友,如果井下的条件允许他们再坚持一会儿,他们就不会一起抓住绳子;第一个人很伟大,把生的机会让给朋友。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假如他的能力比那两个人强,活下去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而另外两个人却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累,那么第一个人的伟大承让就是一种遗憾。

剩下的两个人,如果都不松手,绳子就会断,两个人只有一个结果——同时落水死亡。还有,假如我们是两个人中的一个,自己会不会松手?如果不能,就不要做任何关于是非的评判。先前的对错原则,在那一刻都会失效。

一些事情,我们怎么做,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因此,在我们没做一件事情之前,就不要轻易地说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能被书本上的教条理论限制住,不根据实际情况,死板地执行自己的发展计划。任何一个不做调整和改变的计划,都不是科学的计划。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在我们毕业走出校门时,就不能轻易地根据以往的价值取向,把自己限制死,也不要轻易地给自己列一些教条的计划,死板地执行。也不能死等,等自己认为条件具备了再去做,等我们有了百分之百胜算的把握,别人早已捷足先登了。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州萨德尔镇有一位名叫法兰克的年轻人,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到芝加哥谋生。他在芝加哥城内找了好几天工作均被拒绝,走投无路时发现在大街上擦皮鞋也能赚点钱,于是他便买了把鞋刷给人擦皮鞋。

法兰克擦了半年皮鞋,赚来的钱,仅仅能够维持生计。如果他稍不节俭,根本攒不下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他便在擦皮鞋的同时寻找其他赚钱之道。

他发现卖雪糕成本不高,利润不小,马上租了一间小店,边卖雪糕边给别人擦鞋。没想到,副业的雪糕生意远比主业擦鞋赚得多,于是他又开了一家小店,同样是卖雪糕。到后来,他专门从事雪糕的零售批发业务,越做越大。如今,法兰克的“天使冰王”雪糕,在美国冷饮界已成为超级商业航母,占据全美市场七成份额,4000多家连锁店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

和法兰克同时到芝加哥谋求发展的还有一个人,名叫斯特福,他是落基山脉附近的比灵斯人,父亲是个农场主,很富有。为了让儿子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商人,父亲把斯特福送进商学院学习,并拿到MBA学位。

就在法兰克因生活所迫在大街上给别人擦鞋的同时,斯特福拿着MBA学位,住进芝加哥最豪华的酒店,委托多家市场调研公司调查芝加哥各个行业的市场潜力。最后斯特福对耗资数十万、历经一年多时间得到的各个行业的市场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卖雪糕最赚钱。法兰克此时已经拥有了数家雪糕专卖店。

斯特福把自己要开雪糕连锁店的计划告诉父亲时,父亲坚决反对,他认为拥有MBA学位的人去卖雪糕是一种耻辱,会让天下人耻笑。斯特福见父亲强烈反对,也犹豫了,但是再次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对市场前景判断后,还是觉得卖雪糕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一年后,斯特福终于说服父亲,准备投资打造雪糕连锁店。此时法兰克的雪糕店以成为无法战胜的商业航母,游弋全美。斯特福已经无法与法兰克在雪糕市场上抗衡,只好放弃。

任何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胆识。要想干成一件事,胆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做,也不是我们做不了,只是我们不敢做。在没做一件事情之前,里子面子来回考虑,成败得失之间反复掂量,无形中便把负面的东西夸大。没做之前,我们就背上很多大包袱。

无论我们境况如何,都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安排,哪怕他是上帝。上帝也只能根据他的需要来安排我们。再好的计划和安排,不去实施,也是一张废纸,几句空话。想做的时候就去做,这才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3.先做适者,再做强者

杰克通过朋友约翰的介绍,进入一家大公司上班。那是通讯行业里非常知名的一家公司,能进入那家公司工作,是杰克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是杰克进入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这家公司远没有自己想象的好。他所在办公室的老员工,对杰克不但不热情,反而非常的冷漠甚至厌烦。每天他们埋头忙自己的事情,一个月后居然还不知道杰克的名字。每次见面,杰克都是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他们只是面无表情地回应一下而已。

这家公司每个部门都冷漠得像人间地狱。因为公司帮派林立,为了有形和无形的利益,小集团与小集团之间充满斗争。对于新人,因为不知道背景,每个老员工都像防贼一样提防着他。

杰克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尽力了,还是很难适应这家公司怪异的工作氛围、充满斗争的企业文化、冷漠的人文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让杰克感到特别难过的是,他的价值观念和做人原则与这家公司的人文环境时常发生冲突。作为新人,作为弱者,杰克感觉自己时刻饱受折磨和伤害。他认为自己仅仅是因为一份工作、一份薪水就对别人低三下四,委曲求全,活得很累很无奈。

杰克认为,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于像他这样的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包容、充满***的成长空间,而不是看着别人的脸色,揣摩别人的心理,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他渴望一种简单的人际关系,不想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情浪费在揣摩别人的心理和看别人的脸色上。这时候,年轻的他想到退出,转身走人。

杰克在辞职前找到他的导师约翰,向他说出了自己的苦闷和辞职的打算。约翰听后什么话都没说,而是拿出一张光碟叫杰克与自己一起观看。

那是一部科学纪录片,描述的是白垩纪、侏罗纪时代地球上的种种生物,包括恐龙、鳄鱼、蜥蜴、变色龙等爬行动物的生活。杰克实在想不明白导师为什么要让他看这个滥片子,但是他见约翰看得津津有味,只得耐着性子把影片看完,最起码这是对导师的尊重。

影片随着恐龙的灭绝而结束的。杰克刚想问约翰自己是不是应该辞职的问题,约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那么强大的恐龙灭绝了,而小小的变色龙却繁衍生息到现在。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啊!”

约翰关闭电视,转身对杰克说:“你是否可以辞职不是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讨论。你回家好好看完这个片子再决定。你是聪明人,我想你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回家后,杰克没有继续看影碟,而是反思约翰那些话。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就是公司里的那只恐龙!没错,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一只强大的恐龙,并因此而藐视那些软弱的变色龙。

第二天,杰克继续回到公司上班。他不再看别人的脸色,不再琢磨别人的议论。公司里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主动去做,而且做得很完美。对于公司里那些傲慢的人,他一直保持着最热情的微笑。即使他做得最多,获得的报酬最少,也没有一点抱怨情绪,依然以最饱满的热情去工作。

两年之后,杰克因为业绩突出,人际关系好,口碑不错,便被集团总部从普通的员工晋升为副总经理。而这两年之间,他买得最多的东西,就是形形***的变色龙,放在他能看到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入职一家新公司,是不是也会遇到与杰克相同的情况呢?如果遇到了,我们是不是也像杰克那样,因为自己难以适应工作氛围而要一走了之呢?

如果是这样,我们在选择离开之前,先问问自己:“是做不了这份工作,还是适应不了新公司的环境?”我们得到答案往往是:“不是做不了这份工作,而是适应不了新公司的环境。”

作为刚入职公司的新人,一个新平台上的弱者,我们渴望被老员工理解、尊重、接纳和包容。但是,我们更应该反问自己:自己具备被理解和尊重的资本吗?

假如我们是行业内的高手或名人,拥有任何人不能小觑的能量,公司里的人,不论是谁,是不是都得仰视我们?我们还用他们瞧得起吗?还怕别人的冷眼吗?还怕他们对自己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吗?恐怕我们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关注这些!

既然我们不是行业内的高手或名人,还没有强大到别人不能不重视的地步,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新公司里的老员工热情地对待自己,把我们当做心目中的偶像毕恭毕敬?他们搭理我们是人情,忽视我们是本分。他们完全有理由用任何眼光看待身边出现的新人。

在新公司,老员工瞧不起我们,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别人瞧得起的资本!要想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有我们做得比他们好,取得他们无法取得的成绩,用自己的实力去使他们折服。

要记住,实力和能力,永远都是我们在职场上行走的万能通行证。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财神爷和摇钱树至上。我们只有具备相当强的能力和实力,才能在一个行业里获得话语权,才能大声告诉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我们有能力引导一个公司的发展!我们根本不需要用别人的毫无实际价值的怜悯或者虚假的鼓励来肯定自己。

生活中的弱者,因为自卑和软弱而选择逃避,并为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宽恕,给自己找了许多看上去非常美丽的借口,告诉自己和别人这是应该放弃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一种放弃,都是一种彻底的失败!

再美丽的借口,只要是让自己选择了投降,那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一旦投降成了习惯,那么我们此生必定会在别人鄙视和蔑视的目光下生活!

那么庞大的恐龙,因为不适应生存环境,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我们作为一个行业内的菜鸟,一无所有就是最大的资本,我们还怕什么冷漠和无情呢,企求什么怜悯和包容呢?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力来告诉曾经鄙视和蔑视我们的人: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

因为自己弱小,我们很在乎自己的尊严,很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甚至所做的一切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其实,这样做未必就是对的,很可能危害到我们的未来。

任何没有实际价值的怜悯和同情,只能让我们心安理得地找各种理由,让自己放弃本该坚持的东西。我们可以冲冠一怒,可以一走了之,可以为了争一个面子争一口气而走的潇洒。但以后我们就会明白,那一时的冲动,就是自己终生的遗憾。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三句话:

1.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4.我们不需要别人做向导

在哈佛大学某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有一个教授非常正式地对他的学生说:“十年后,你们不要聚会。那种聚会,会使你偏离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

读到这句话时,我对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直到几年前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之后,我突然参透了这句话的玄机。

毕业十年,同学聚会,非常热闹。我单纯地认为,同学聚会,就是叙旧、交流生活心得、相互提供资源的活动。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毕业十年的聚会,确切地说,就是飞黄腾达者炫耀、落魄无能者失意的大会。

同一所大学同一时期毕业的同学,经过十年的奋斗,因为选择方向、各自机缘、努力程度、运气好坏的不同,社会地位和自身身价已经完全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位置,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我同学的境况,大致可分三种:

一、做官的。适合做官的都做官了。他们成为副处、正科、副科级干部,在各个机关里混得风生水起,而且发展空间很大。

二、经商的。具有冒险精神和发财欲望的人都去经商了。他们抓住机会,利用资源,都成为老板,或者是国企、外企的中层。他们在各个行业里拼出一方天地,占有一席之地,不是千万富翁,就是年薪几十万的高级白领,住豪宅、开名车,成为各个行业里的佼佼者。换一句很俗的称呼,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成功者。

三、打工的。由于外界和自己条件的限制,这些人沦为社会底层的蚁族,社会金字塔底的砖头。他们起得比鸡都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付出得比黄牛都多,得到的比蚂蚁还少。最要命的是,他们没有决定权,却是埋单者,时刻受到各种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掠夺。

前两种人容易成为第三者的羡慕对象。有他们站在前面,就容易让第三种人怀疑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抱怨自己的生活境况,习惯性地向别人靠拢或者跟进。

同学聚会后,总会有一些人得意,有一些人失落。得意的人乘兴而去,失落的人败兴而归。失落的人,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和坚持,怀疑自己的职业和奋斗目标。因此,胆子大的跳槽改行,奋力一搏;胆子小的自暴自弃、萎靡不振。

这就像一场没有规则的马拉松比赛。我们从起点出发,按着自己的节奏跑得很好,当看到有人超越自己,或者得知有八个人达到终点时,自己的节奏乱了,步子重了,甚至想到放弃了。最可怕的是,第二天就改练拳击和散打了。

看来哈佛大学那位导师说的话不无道理。在我们的人生目标尚未实现时,如果定力有限,就不要参与各种熟人的聚会,因为它会让我们伤心、伤身、伤神。

近几年来,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应属发行近千万册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引爆写史热,一时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几乎被幻想坐在家里就能发财的草根们写了一个遍,市场上类似《明朝那些事儿》的书籍多如牛毛,某些作者还公开宣称PK当年明月。但是,他们写的历史书,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简单复制,根本无法感动读者。

当年明月研究明史,没有任何理由,只是爱好。作为海关的小公务员的当年明月,研习明史,不是他的工作需要,更不是想靠此发财。

然而,当《百家讲坛》引发国人读史热时,已经精通明史的当年明月,用他独到、新颖的方式,给国人立体还原明史。一时间,引三千“明矾(明史粉丝)”竞折腰。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其他作者,见当年明月成名了,发财了,才忙不迭地搬出自己并不熟悉的古籍,以模仿当年明月的笔法进行克隆。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国情,在几个月时间内,恐怕连皮毛都难掌握,达不到当年明月对明史的认知高度,自然在情理之中。

当年明月研习明史时,没有人因为写历史,赚到几千万的稿费,甚至没有一个人因为研究历史而名满天下、妇孺皆知。他是以自己的爱好为人生向导,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以别人如何心动,不以别人怎样改变。如果他当年慨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就不会有今天的当年明月!

无论我们现在境遇如何,社会位置怎样,都不要轻易认为这是命运注定。只要我们没有到亲朋好友在悼词中总结我们一生的时候,还感觉自己混得不怎么样,就必须向自己的人生下战表,不抛弃不放弃,调动全部能量搏一把。既然我们对当下的自己不满意,又何必维持现状呢?

地球是圆的,位置会变的。只要我们面朝正确的方向,即使目标再大再遥远,也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我们不能轻易地确定目标,更不能患得患失,一曝十寒。我们现在无所事事,原因就在于我们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成。

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老师讲得惟妙惟肖,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却经常扮演生活中的小猫。

我们看到别人开公司赚大钱了,也跟着下海游几圈,结果上岸后连泳裤都不见了;看到别人炒股发财了,也跟着开户投资,结果把血汗钱都赞助庄家了……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可悲的;看见别人拥有什么,就去追求什么,是没救的。

无论我们成为哪一种人,都不能骄傲或自卑。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也不能比,更不能以某个人作为自己人生路上的向导和参照。我们要锁定自己的目标,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不能被别人暂时的成功所左右。

建自己的庙,念自己的经,成自己的佛,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每个人的背景、资源、机遇、能力、起点、人脉都不可能一样,更何况,我们参与的往往是有人为操作痕迹的非公平竞争。因此,我们必须服气,但不能认命。做自己,按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实现人生重大目标,几乎没有一蹴而就的。如果有,不是老子准备充分,就是个人准备充分。如果我们的老子一辈子懈怠,我们又不是什么天才,没有特殊的机遇,那就得积极地准备,慢慢地等待。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机遇一旦到来,就有我们的出头之日,脱离社会底层。

这样做值得吗?值得。我们的一生中,只需要一次成功即可。

5.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

我们在小学时学过一篇文章叫《晏子使楚》。楚王为了侮辱晏子,故意让晏子看见齐国的囚犯,证明齐国人的道德很败坏。

这时,聪明的晏子说出这样一段话:“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听说,橘树长在淮南叫橘树,长在淮北则叫枳树。它们的叶子虽然相似,但结的果实却大不相同。橘树结的果子又大又甜,枳树结的果子又小又涩。这是为什么呢?水土不同而已。

晏子的话,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我们是龙,就得入海;我们是虎,就得上山。否则的话,就会有“龙落浅滩被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下场。在浅滩上,即便我们是龙也得盘着;在平阳地带,即便我们是虎也得压爪子趴着。这是因为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一堆废物。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事实上,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尽管父母年迈,外地人还是去了北京,北京人还是去了纽约。没有人甘愿背井离乡,千里马更不愿意老死槽厩。

在没有水的地方,我们挖多深的井也不会有水。这和我们有没有才华没关系,和我们努力与否没关系!

现代社会,大多数城市都在飞速发展,而每个城市却有每个城市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有的城市是工业城市,有的城市是商业城市,有的城市是文化城市,有的城市是旅游城市……一个城市通常只能给几种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支持,因为每个城市的定位不一样。不同的城市发展重点,不同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它对人才的需要也就不可能一样。一个城市只能给它需要的人才提供非常合适的位置,只能保证那些符合它发展需要的人尽快尽早地获得成功。

我们的地域宽广,人文环境、地理条件和投资条件迥异,导致各地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有天壤之别。

如今的法律对我们在自己的国内自由迁徙尚有诸多限制,地域歧视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消除,城市的房价、房租都高得离谱。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会让我们望而生畏。

贫穷落后地域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贫穷,而在于落后。落后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复杂的社会关系,都会成为我们前行的羁绊。在那个环境中,允许我们穷得可怜,却接受不了我们强大到可怕。

我们即使穷到无比可怜的地步,也只能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只要他们比我们还强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们要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里去,寻找自己第二次复活的机会和平台。在放牛的目的只为娶媳妇生娃的地方,我们确实消耗不起。

别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的论调。演技再好的演员,如果没有登上舞台、亮相屏幕的机会,也只能泯没于众生之中,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陌生的城市,可能对我们来说存在诸多不便,但那里有适合我们成长的土壤,有我们发展需要的机会。在那里,我们只要把生存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和把握机会了。

机会在于创造,在于寻找,在于发现。在没有机会的地方等待,不可能等来机会。

我们不要留恋自己熟悉的环境,更没必要担心陌生的城市里没有亲朋好友为伴。在那里,我们可能远离血脉关系的亲友,但会获得志同道合的战友。在那里,只要我们按照自己的目标努力投入,就什么都能做,而且都能做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城市里的高人、能人很多,他们的举手之劳,就可能给我们提供巨大的帮助,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我们必须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我们做人不太差,做事很靠谱,就能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平台结识能改变我们命运的人。只要倍加珍惜,悉心经营,我们的人脉关系就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变了,其他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可能因此而改变,甚至包括我们的心态和习惯。只要我们自己主动寻求改变,世界就会随着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要敢于到自己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行业里去。在那里,先别计较成败得失,只要我们首先能健康平安地活下来,就不算赔本。一辈子当中,我们能赌敢赌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在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有点赌性,应该冒一些风险。

如果适合我们发展的城市里有同学、亲属或者熟悉的人,那是最好不过了。我们可以暂时依靠他们几天,然后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钱就找一个好点的地方,没钱就找一个差点的地方住下来。

在陌生的城市里,第一次找工作,最好是利用自己熟悉的人,看看他们有没有你想进入的那个行业的关系。如果有,通过他们介绍一下,找到理想的工作会容易一些,防止自己走弯路。

如果没有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向自己想入职的公司发送简历。如果自己的工作经历并不丰富,那么从那个公司的底层的普通工作做起比较合适。

买各种各样的人才报纸,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主要找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公司和单位。这时,有一点我们必须切记,对于我们个人发展而言,行业比态度重要,平台比能力重要。在盐碱地上,无论我们如何勤奋,如何敬业,也不会有好收成。

我们找工作,不要局限于自己以前做过的工作,或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我们要提醒自己,只要有一个平台,任何工作都不会一直陌生的,除非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如果我们实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就先找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不管是谁,都是要先解决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发展。

我们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后,必须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轻易言退。

2.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自己的生活成本。

3.把起点放到最低,甚至要做好靠出卖体力维持生活的心理准备。

4.弄清楚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什么条件,并时刻为其做充分的准备。

5.抓住一切机会,结识有能量的人,并留意自己需要的机会。

6.在各个方面进行尝试,只许自己试过,不许错过。

6.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圈子

从前,鸟妈妈下了三个蛋,孵出三只同样的小鸟。鸟妈妈给它们喂同样的食物,教它们同样的生存本领。三只小鸟渐渐长大,鸟妈妈便让它们离开鸟巢,各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三只小鸟飞到河边的一片草地上,一只鸟抬眼看看四周,说:“哎呀,这里太好了,附近是大片的麦田,河水又清又纯,还有成群的鸡、鸭、牛、羊,能在这里生活,保证一辈子吃喝不愁,还有这么多伙伴陪着,肯定不会寂寞。我们应该在这里安家生活,过一种安逸的日子。”

另两只小鸟觉得这里太普通了,留下来没什么意思,便对那只小鸟说:“好吧,既然你觉得这里好,你就留在这里吧,我们还想再到别处看看,也许还能找到比这里更好的地方。”

两只小鸟离开河边,飞到五彩斑斓的云彩里。其中一只鸟从云端向下看,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能俯视地面上的一切。在它的眼里,一切是那么的渺小,便得意地引吭高歌。它对另一只鸟说:“在云端生活,可比那河边强多了,咱们就把家安在这里吧,永远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多好啊!”

另一只鸟觉得云端确实是比河边好得多,但仍然不是它想要的。它说:“这里确实比河边好,但这里和我理想的环境还是有点儿差距。我确信还应该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如果你愿意留在这里生活,我只能自己去寻找了。”

第二只鸟留在了云端。第三只鸟振翅翱翔,向着九霄,向着太阳,执著地飞去。

到后来,落在河边的那只鸟成为麻雀,留在云端的成为大雁,飞向太阳的成为雄鹰。

拥有同样起点、成长经历的三只小鸟,最后获得不同的生活。决定它们最后成为什么的,是它们选择的生活圈子。

社会中存在很多不同的圈子。这些圈子包括社会阶层、行业、公司、朋友、社区等。每个圈子的含金量、能量、上升空间都不一样。同样的付出,在不同圈子里获得利益的难易和多少都不一样。

每个圈子的人,自身素质、思想境界、思维方式、取舍角度、价值取向、运作能量、人脉资源、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并且对新加入圈子的成员具有很强的同化作用。新进入圈子的人,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会慢慢地被圈子里的人同化,成为与那个圈子文化吻合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圈子,可能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都想获得环境舒适、社会地位高、收入丰厚、氛围和谐的工作。我们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却不一定是完全绝对正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要想在某一方面得到发展,必须进入适合我们发展需要的圈子。圈子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只有及早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并且走进这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好好经营自己,才能走上自己的发展之路,成为自己理想心目中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因为进入的圈子不理想,导致自己逐渐变成连自己都讨厌的人。

圈子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一方面,它会同化我们;另一方面,它也会引导我们,帮助我们。

现在不是靠个人能力单兵作战的时代,而是靠集体作战甚至是集团作战的时代。一个人的综合实力有多大,不是看他掌握多少知识,拥有多大的智慧,而是看他和他背后站着的人的合力有多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是靠码字为生的人,那么必须在出版界认识许多策划能力相当强的编辑,才能把自己的作品真正做到位,做到极致;如果我们是编辑,那么能力的大小主要体现在我们背后有多少位牛的作家。

同样一个人,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站在圈子里和圈子外结果是不一样的。最起码圈子里的人知道做什么才有效,事半功倍,而圈子外的人只能盲目地去做,事倍功半。

我们可能N次尝试进入自己梦想的圈子,去那些公司寻找机会,却被拒绝过N次。被拒绝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凭和户口,最大的障碍是我们没有现成的资源和突出的工作经验,没有过硬的业务组织能力。虽然我们极力向老板表示,这些东西自己以后肯定会有,但双方都明白,这肯定会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且,即使我们入职这样的公司,公司也需要花费人力、财力和时间来培养我们,还不一定就能把我们培养到公司预期的程度。所以,多数公司老板都想找“插销”式的圈内高手。这样的人,入职第二天就能给公司带来效益,而不用公司花大力气去培养。

一个公司的老总曾这样说过:“我宁可花100万元聘一个人一年,也不愿意花1000元养一个人一年。”我们现在衡量一下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理想的行业内是不是属于被养之列?

一无行业资源二无工作经验的我们,如何才能进入自己梦想的圈子呢?

很多圈子,如果我们在这个领域里没什么特殊关系,仅凭现有的能力和资本,是很难进入圈子里一家比较理想的公司的。

我们的能力,如果不在工作中真正地实践,仅靠通过书本学习,是永远不能培养出来的,更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个行业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每一个细节。

如果我们实在无法进入这个圈子的理想公司,那就“曲线救己”,退而求其次,找一家与这家公司有直接或者间接业务联系的公司,从这个行业中最不起眼的环节或者最末端开始做起。

如果我们不能进入大公司,就选择新开业的、规模小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刚刚成立,处于起步阶段,各种条件自然艰苦一些,但是门槛也会低一些。我们在那里留下来,那里将是我们进入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圈子的切入点。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我们入职的公司不是很理想,工作环境很糟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已经跨入了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的圈子!只要我们在这个圈子好好努力,经营自己的关系,相信有一天,在这个圈子里会有我们梦想的位置!

进入一个圈子,没有任何发展机会时,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锁定这个圈子里的一个位置,通过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琐事,凡事都能做到让委托人感动甚至感激,好好经营好自己,证明自己,进而让圈子里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是可以信赖的人。还有,我们工作时不要只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办公桌上,而是要把目光放到整个单位甚至整个行业当中去,培养自己的预见力和整合力。

最后,在想取得发展的行业里,不论我们处于这个行业的哪一个环节,都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天,珍惜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做好自己承接的每一件事!

下面提供几个进入某一圈子的最简单的办法:

1.选择对这个行业有重大影响力的教授,考他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利用导师的关系进入这个圈子。

2.利用招聘的机会,进入处于该行业某一环节的公司工作。

3.利用网络,寻找这个圈子的工作人员的QQ群。

4.尝试做这个圈子相关行业的外包工作,主动推荐自己的服务。

5.参与该行业里各种培训班,结识那个行业里的人,并积极推荐自己。

7.我们要做一生的行者

王君,北漂族,自由撰稿人,这几年一直为我供稿。他的书稿谈不上有多好,也说不上有多糟,能达到出版要求,但出版后销量普遍一般。

王君大学毕业后,便来北京找工作。几年间,他进入几个不同的行业,换过十几种工作,少则半个月,多则一年。他做过酒店办公室文秘、IT公司的库管、贸易公司的销售、文化公司的编辑。

他做文化公司的编辑,纯属误打误撞。他失业后,在网上海投简历,有一家文化公司让他去面试,然后他就去上班了。

这个工作,说是编辑,其实就是攒书稿。所谓攒书稿,就是根据一个选题的需要,在相关书籍或者网络中,摘抄与之有关的文章,将其组织在一起,最后形成书稿。

这种工作,举个例子来说,老板要砌一堵墙,编辑便四处寻找砖头,可以到别人的墙上去拆,或者到别人的窑里偷,或者到垃圾堆里捡。实在找不到砖头,便用石头、朽木、泥块充数。

然后,编辑按照老板的要求,把这些东西胡乱地码成墙的样子。可想而知,一道由伪瓦匠用烂砖头砌成的墙,肯定是既不美观,又无质量保证。

王君在文化公司做了一年多,自认为熟悉了出版流程,便辞职回家,做职业撰稿人。他认为,这个职业,一是自由,二是有奔头。万一日后哪本书畅销,他便步入畅销书作家行列,收入要比打工高得多。

这三年来,我一直审读王君的稿子。让我最大的困惑是,我在每一部稿子中,看不到他任何一点进步。无论思想境界还是文字功力,依然停留在三年前水平。最大的问题是,他认为自己写得还不错。

现在王君每年能赚三万左右的稿费,这是他一年的收入。他是不善于学习、总结、思考的人。这对于撰稿人来说,是致命的缺点。

我曾经委婉地向王君建议,让他放弃这种看上去风光,实则是重体力、重脑力、收入微薄的工作,像以前那样,尝试去做其他工作。撰稿这种工作,无论他做多久,也只能是一个文字匠人,而不会成为真正的作家。

王君拒绝了我的建议。理由是,他这几年接触的人,全部和图书有关。除了撰稿,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王君这样,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这家出版机构,我已经做了10年。因为滥做,所以出版业已经被做滥;因为制度制于人,我只能违心地编辑出版一些文字垃圾;因为坚持自己做人的底线,不愿意同流合污,几年中我渐渐沦为单位的边缘人。

这是我理想的工作平台吗?不是!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也不是!收入高吗?和其他行业相比,编辑的收入实在可怜。但是,我却一边痛恨着,一边违心地和自己讨厌的人做着毫无价值的工作。

王君除了撰稿,其他工作不能做吗?未必!除了编辑,其他工作我就不能做吗?也未必!但我们明知道这块土地已经非常贫瘠,却为什么还苦苦地坚守着?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们对此适应而不想离开,即便过得不好不坏,做得不明不白!

通过王君这面镜子,我看清了自己。于是,我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写作上。原因有三:一、写作,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是愉悦的;二、在内地,包括在海外,有一部分人喜欢我的文字。为了这些人,我也应该写作;三、我能为自己写下的每个字负责,并以此为乐。

如果我们已经处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我们就应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跨过生命之门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成为行者,离开母亲的怀抱,终生寻找,寻找所谓的幸福和快乐、财富和地位。以寻找为快乐,以获得为自豪。一生寻找,寻找一生,在不知不觉中,便耗尽我们有限的生命。

用一生去寻找、用一生去证明,才是我们的生活常态。但是,在人生的曲线上,我们会在某一点驻足,并构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坚固堡垒。在那个堡垒里,我们和熟悉的人生活,做我们熟悉的事。

这样的堡垒,是我们从上学到上班过程中,辛苦奋斗的结果,象征我们的工作、生活、收入、社交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我们打造这样的堡垒,也许是为了存放自己的行囊,也许是为了堡垒周围熟悉的人。这个无形的堡垒,使我们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行者角色、最初出发的目的,最终沦为这座堡垒的忠诚守望者。

这座堡垒,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但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有时甚至是厌恶的。但是,一种熟悉,一种惯性的重复,一种没有生机的稳定,使我们丧失前行的欲望和锐气。即使我们在堡垒里过得很不舒服,也会不断地委屈自己、调整自己,以适应堡垒、堡垒周围人群的需要。

世界上根本没有坚不可破的堡垒。我们为了并不如意的安全,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为了一种贫瘠的稳定,挖空心思地维护着里面无比潮湿,甚至已经发霉的堡垒,只是为了不再前行。

一旦处于这样的堡垒之中,夜深人静时,就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不断收获,还是不断放弃的过程。收获有收获的道理,放弃有放弃的哲学。这座堡垒,是我们的收获。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换来这笔收获呢?付出代价,是不是一种放弃?肯定是。

也许,人生就是不断放弃不断收获的简单重复。没有放弃就不会有收获,没有收获就不会有放弃可言。但是,人生的终点,肯定是一个彻底的放弃,放弃一生的收获。从结果看,我们一生都是在为一次彻底放弃奋斗着。事实上,我们都在不断地追求、攫取、收获,甚至是豪夺,从不愿意主动放弃。这样做,难道我们是为了人生终点一次性放弃更多?好像也不是。

我们不知道放弃了什么才获得生命,这是个大课题。在孩提时代,我们能做真实的自己,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情感和感受。随着我们收获成长、成熟,收获各种游戏规则,便放弃了真实的自己,做别人需要的人,或者做满足别人需要的事。

当我们收获了一定数量的财富,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便一头钻进收获来的堡垒不再出来。我们把自己视为堡垒的主人,对这个堡垒潜心经营,精心修葺,百般呵护,还为自己能拥有这座堡垒洋洋自得。

并不是这座堡垒有多好,而是我们不愿再一次寻找。这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空中那些飞来飞去的各种名目的大锤,会砸坏我们蜗居的堡垒。

天空中,各种无名飞锤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别人抛起的,也有我们发射的。如果我们运气差,那些有名无名的飞锤,会不停地砸在我们的堡垒上,一锤接一锤,一锤比一锤重,目的就是砸烂堡垒,让我们身无藏处。

我们会习惯性地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甚至做出牺牲阻止锤击,仅仅是担心堡垒破了,我们失去稳定,成为没有保障、支持、合作的流浪者。

做出这样的自我牺牲,或者甘心沦为别人的祭品,并不是我们的堡垒有多好,而是我们错误地认为,有堡垒总比没有堡垒强,或者不相信自己能再次获得更好的堡垒。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堡垒,但更好的堡垒比比皆是,也许下一个更好的堡垒就在不远处,只不过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任何一种放弃中,都孕育着一次收获,只要我们坦然地前行。要想收获更好的,只有先放弃附加在身上的各种琐碎。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的放弃,都不值得悲哀,而是应该庆幸。不要把逼迫我们放弃的人当作敌人,他们只是披着兽皮的使者,赠送我们新的开始,不一样的生活。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富豪们的高瞻远瞩,没有伟人们的预见能力,但是,当飞锤猛砸坟墓般的堡垒时,我们根本没必要拼死维护。那些飞锤,是上帝的一个点醒,而不是一次剥夺。继续前行,前边的风景独好。

如果我们对这座堡垒不满意,就任飞锤猛击吧,直到类似坟墓般的堡垒在眼前轰然坍塌。然后,我们掸掸身上的尘土,向过去挥一挥手,做一个毫无牵挂的行者,走上人生新的旅程。

任何一个智者,都是善于主动放弃的人。不放弃奴隶的一日三餐,就不会拥有奴隶主桌上的美酒和牛排。我们不舍得脖子上的废铜烂铁,就不会成为拥有自由的人。

这个世界只有圆滑,没有圆满。

认识自己,降服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当你知道世界很糟糕时,并不可怜。糟糕的是,你在糟糕的世界总期待别人可怜。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救。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

因为不能飞,所以要奔跑

作者:砍柴人类型:都市状态:已完结

王以轩,25岁,黑龙江人,高中文化,京漂,现租住在北京北部城乡结合部。他白天在北京各大影视基地做群众演员,晚上在地铁站摆地摊赚生...

小说详情